長爪沙鼠
布氏田鼠
達烏爾黃鼠
病灶標本中鼠疫桿菌
在青藏高原生活著這樣一種動物,它就是喜馬拉雅旱獺,它可謂是一身是寶。因為喜馬拉雅旱獺身上最值錢的是毛皮,豐厚的絨毛富有彈性的觸感是上等的皮草原料,所以完整的喜馬拉雅旱獺皮是非常值錢的。另外旱獺肉也具有一定的食療效果,旱獺的骨頭和身上煉出來的油則可以用來入藥。但它也讓人憂,它是青藏高原等區域內鼠疫的主要儲存宿主,是青藏高原區域鼠疫預防的重點監控對象。一旦發生鼠疫它脫不了干系!
喜馬拉雅旱獺是屬于嚙齒目、松鼠科、旱獺屬的一種大型地棲嚙齒類哺乳動物,體呈棕黃褐色,并具黑色斑紋,體型粗壯而肥胖,尾短。旱獺為穴居、群居動物,洞巢成家族型,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等國的青藏高原邊緣山地。
獵食旱獺會發生鼠疫
大家可能覺得,鼠疫都是家鼠傳染的。其實不然。
鼠疫的根本源頭在鼠類,鼠類在動物分類學上稱嚙齒目,能感染和傳播鼠疫的嚙齒目動物,全世界有186種,我國有40多種。野鼠是鼠疫桿菌的基礎儲存庫和起始傳染源,所以稱為“鼠傳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對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為主要儲存宿主和次要儲存宿主。
土撥鼠學名就是旱獺!旱獺與水獺(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統關系上相差甚遠,它與鼠才是真同類。旱獺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種類,會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獺體型粗大肥壯,體重可達5~8公斤,肉精味美,以前牧民捕作食用并毛皮用。它憨態可掬,卻是鼠疫菌最穩定的儲存庫,帶菌率很高,剝皮取肉過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在疫區獵殺食用旱獺,那就好比親自撬開死神的魔瓶!
旱獺是鼠疫重要宿主
目前,我國有11個鼠疫疫源地,多數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其中,喜馬拉雅旱獺主要生活在高原草場等處。四川省林科院研究員劉少英介紹,”喜馬拉雅旱獺被稱之為“土撥鼠”。在動物學上,旱獺屬于松鼠科,與松鼠等為近親。喜馬拉雅旱獺之所以被當成鼠疫盯防重點,與鼠疫的傳播方式有關?,F已查明的鼠疫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另一種則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而喜馬拉雅旱獺本身攜帶有寄生跳蚤,且自身和棲息處也會攜帶鼠疫。無論是與其洞穴、尸體還是皮毛接觸,都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食用其肉,則有可能直接感染鼠疫——一般而言,旱獺血液中的鼠疫病菌很難簡單加熱殺滅。
鼠疫能多途徑傳播 空氣傳播尤其快速
鼠疫可由蚤媒、接觸、呼吸道與消化道等途徑傳播,也就是從地面、凌空、體表和體內全方位進襲!
疫蚤叮咬可將鼠疫菌注入人體及各種動物體內,“鼠蚤獸”、“鼠蚤人”是鼠疫的最基本傳播方式。
接觸病獸的皮、血、肉或病人的痰液、膿液、血液,則可經破損皮膚或粘膜受染。吃未煮熟的染疫動物的肉或血,可經消化道引起感染。吸入肺鼠疫病人噴出的飛沫,或吸入腺型及無全身癥狀的皮膚型、眼型和腸型鼠疫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干燥后形成的飛塵,都可由呼吸道感染。
呼吸傳播最迅速,歷史上發生的多次世界性人類鼠疫大流行多是空氣(飛沫、飛塵)傳播所致。
遇到旱獺,我們該怎么辦?
不接觸旱獺或者其洞穴,更不參與投食、喂食,也不撿拾或者食用其尸體,這是避免感染的前提。
此外,劉少英也提到,對于喜馬拉雅旱獺而言,鼠疫本身也是致命疾病。換言之,鼠疫本是人鼠共患的烈性傳染病。因此,判斷一個區域是否有鼠疫傳播或爆發,簡單的方式是:查看旱獺分布區是否突然出現旱獺大量死亡。由此,有專家呼吁川內有喜馬拉雅旱獺分布區域,應密切關注相關情況,發現旱獺大規模突然死亡現象立即上報并疏散群眾。
除了喜馬拉雅旱獺和青海松田鼠外,劉少英提醒,與其他鼠類接觸也要“小心為上”。因為,人類對于鼠疫的宿主、傳播媒介還在不斷認知之中。例如,在四川境內有分布的柴達木根田鼠,就曾在青海種群中發現過鼠疫病菌的存在。
延伸閱讀
新中國已制止了人間鼠疫流行 但潛在危險尚存
鼠疫并沒有被消滅,但在我們國內,鼠疫流行已經不再發生。
新中國成立前的300余年間(1644~1949年),我國發生過6次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個?。▍^)的501個縣(市、旗)發生鼠疫259萬多例,死亡239萬余人,僅20世紀上半葉的50年間(1900~1949年)就發病115.5萬余例,死亡102.7萬余人。
新中國成立后,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采取以滅鼠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僅用10年左右時間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數百年之久的人間鼠疫流行。
如今,我國內地大部分區域通常不存在鼠疫疫鼠,大眾無須“談鼠色變”。但消滅鼠害工作仍不可放松:一則,鼠類可攜帶多種病原體,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余種,我國就有24種,包括病毒病、立克次體病、螺旋體病、細菌病和寄生蟲病5大類。目前最常見的有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也能威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對主要害鼠密度須定期監測,將其控制在衛生危害或經濟危害水平之下。對鼠疫的監測和預防必須常抓不懈!
鼠疫雖然“兇猛”但并非無法控制
鼠疫雖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抵御、不能防止。鼠疫菌耐低溫,在-30℃仍能存活,在冰凍組織或尸體內可存活數月至數年,在膿液、痰、蚤類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對外界抵抗力較弱,不耐干燥和熱,100℃經1分鐘可致細菌死亡,陽光直射僅能耐1~4小時;對一般消毒劑、殺菌劑的抵抗力都不強,對鏈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環素都敏感。
鼠疫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的隱蔽與急速發展,患者死亡多因來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時發現與確診,對鼠疫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確診,通過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治愈。治愈后可獲得穩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況發生。
對鼠疫這類烈性傳染病,應重在預防。外出旅游應避免進入鼠疫潛在疫區。必須進疫區作業時,務必嚴格做好個人和群體防護,在1~2個月前注射鼠疫疫苗;若臨時需要進入疫區,則應口服長效磺胺或四環素。進入宿營地前必須先滅蚤滅鼠,并反復掃蕩,保持駐地無鼠無蚤。
歷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每一次都是慘劇
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到19世紀末葉,全世界共發生過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在6世紀(公元527年~565年),由地中海地區開始擴展,醫學史上稱“游西第安那瘟疫”,全世界約死亡1億人。
第二次發生于14世紀,輾轉流行到17世紀,當時稱其為“黑死病”,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歐洲死亡2500萬人,占該洲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國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我國當時也有1300萬人死亡。
第三次發生在19世紀末葉,一直流行到20世紀40年代,波及亞、歐、美、非四大洲60余個國家和地區,死亡1500萬人。
總的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奪走3億多人的生命,遠遠超過全球歷次戰爭死亡人口的總和。
為什么鼠疫這么可怕?
第一,鼠疫的潛伏期短,發病快。
鼠疫菌通過淋巴結、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會表現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敗血癥鼠疫3個基本型最險惡。其潛伏期很短,多數為2~3天,肺型甚至僅潛伏數小時便發病。起病后發展極快,由高熱寒戰、淋巴結腫大化膿、咳嗽血痰、皮膚及各種臟器出血,迅速發展為全身毒血癥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多于2~3日內因心力衰竭死亡。原發性敗血癥鼠疫患者甚至在24小時內就死去。
第二,人對鼠疫普遍高度易感,無年齡、性別差異。除了已接種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愈者,無分男女老少,身體壯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第三,鼠疫桿菌的宿主眾多,傳播途徑廣泛。
鼠疫桿菌的主要儲存者(即“宿主”)是鼠類(嚙齒動物);疫源地內一些食肉類(狐、鼬…)、食蟲類(鼩鼱)、有蹄類和鳥類等野生動物,以及貓、狗、羊、驢、駱駝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間接接觸疫鼠而感染,并且都能威脅人類。
本報綜合
該文章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